閱讀分享|就算不做討厭的事,你也能活得很好!

隱.Mr

這幾年我特別喜歡日本出版的書,並不是我熱愛日本文化,而是觀察到日本整體社會的趨勢氛圍在亞洲是走得相對前面的。

話說,40年前日本在經濟上是個曾挑戰過美國的亞洲大國,迎來一波極盛繁榮的現象,直到1985年美國主導簽訂的「廣場協議」,種下日本經濟泡沫的種子。

約莫1990年後日本無論股市與房市都出現腰斬的現象, 這段歷史看在現在的人應該還是難以想像:東京的房地產價格都可以腰斬? 隨後出現了所謂「日本失落的三十年」

提到這些背景,跟今天要介紹的書稍微有點關係。日本社會早在40年前就出現了經濟繁榮與貧富差距的問題,如今高齡化、鄉村人口遽減、價值觀轉變的問題都是台灣可借鏡的社會議題。


回到本書主角:《不做討厭的事,也能活得很好》

作者中島太一,出版本書時僅25歲,因為有著很特別的人生哲學,在日本有許多人排隊預約要與他吃飯聊天,因此稱作-「被請客專家」。而與他吃飯的客人,也讓他蒐集到許多有趣的人生故事。

其實日本近年已出現非常多這種跳脫傳統主流社會框架的工作觀、金錢觀,愈來愈多的日本人將他們另類的生活方式分享出來。 未來有機會也可以再多介紹幾本給大家(也歡迎推薦給我)。

話說,日本現在連影劇主題的風格都非常有獨特的特色,例如近期非常火紅,一個長得像普通大叔的外星人在日本山梨小鎮的故事《小鎮星熱點》

另外,《離線找真愛》的戀愛綜藝實境,都能感受到一種回歸慢活的步調,這背後顯現的或許是整個日本國家氛圍的改變,人民不再嚮往盲目追求GDP的成長。


本書是作者如何思考
1.金錢與工作的關係、2.生活觀、3.複雜的人際關係,該如何面對?(非主流價值觀,但,我喜歡。)

生活有時候可能並不是真的那麼難,只是我們被自己或受社會他人所期待要求的給束縛了。

以下開始~ —


1.就算沒錢也不會不安的理由: 社會安全網

很多人對金錢存在著焦慮或不安的恐懼感受,但其實如今社會,就算沒有很多錢都可以安全的生存下去。

生存的底線就是有得吃有得住,甚至都能從親朋好友獲得協助,若能將生活的生存成本維持在基本狀態,你就達到不用為了錢而免強自己「做什麼」的狀態了。

跳脫必須要「為了錢而做」的想法,擔憂金錢的次數就會減少了,可以參考先前心得《你想為誰賺錢?》

再來,目前主流還是會認為結婚一定要買房子?不同於台灣,在日本社會已經非常接受結婚不用買房子,可以以租代買,能夠維持生活的品質。

對於沒有自己房子的不安全感,可以探索背後不安的深層原因是什麼?

或許都有其他替代的方案, 如果擁有房子那麼重要,作者開玩笑說,換一個有錢的男友也是一種方案(笑)

作者認為:只要吃得飽,有地方睡覺,可以不做討厭的事,這樣的生活對我而言就很完美了。

留給自己更多的餘裕,不去承擔別人的期待,不做討厭的工作,反過來,就可以來做喜歡的事情了。

2.用存款罐頭來讓自己安心,是很奇怪的事情

對大多數人來說,最想擁有與害怕失去的可能就是金錢了。

如果想用銀行的存款數字來展現自己的存在感,不安就不會有結束的一天。 (我想很多人都走過這樣的心理過程吧,包含我以前也曾這樣。)

不懂得運用金錢的人,反而就會愈喜歡存錢

作者認為:我不覺得有必要為了存錢,而犧牲日常的生活或工作。 將安全感放在存款上,是一種非常麻煩的生活方式。

用創意作家李欣頻老師的書《人類木馬程式》來說,就是作者完全沒有金錢木馬程式XD

擁有的欲望愈強烈,害怕失去的恐懼就愈大,放下即是真擁有。 比喻來說:金錢就像是角色扮演的遊戲中,能夠讓你恢復生命力的道具一樣。

當你在闖關體驗的過程甚至最後破關故事結束,都讓這個好用的生命力道具放在工具箱之中,不敢大方使用,那麼這個囤積的道具對你而言還有什麼意義呢?

(推薦閱讀: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》(Die with Zero))

3.珍惜那些不產出任何價值的時間,也是幸福的生活態度

社會上擁有很多金錢的人會被推崇為有錢人,但是有很多時間的人,卻會被視為閒人,在社會上被鄙棄,似乎大家都不懂時間的價值。

莊子在逍遙遊中也說:「無用之用,是為大用。」 為自己留時間的空白是很重要的,空出新的空間,才有新的能量可以流動進來

不將多餘的東西移出,就無法產生新空間,生活也就沒有空隙,沒有空隙的地方就什麼也進不去。

因此比起行動力,更應該決定自己的優先順序,先消除無用的選項。 在荷蘭甚至有強調所謂的Niksen生活哲學,也就是要學會如何無所事事的必要性!

參考書籍:平安文化出版的《無所事事之必要:耍廢無罪!放空有理!荷蘭Niksen幸福生活學》

4.把錢花在無用的地方是很有趣的事

別人眼裡看起來沒有意義的花費,或許能形成你的獨特知識(稀有度),將錢花在能滿足你身心靈的事物上。

作者說,我們應該盡可能降低生活的成本,然後將多餘的金錢可以投入到看起來沒用的地方,在別人眼裡是亂花錢,但這是只有自己才能享受到的花錢樂趣。

我們不應該追求跟大家都一樣的普通生活,總而言之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,只要不是羊群效應跟隨主流消費,你認為有意義的事物,都值得你投入金錢與時間研究,至少,我們換來了樂趣。

甚至往另外角度想,這樣反而能提高你的稀有度,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,其實更能獲得關注,只要增加花費的稀有度,就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所在,反而不必擔心生存的問題了。

《納瓦爾寶典中》,也正好提到很重要的人生概念之一,就是如何運用你獨特的知識經歷加上槓桿力,來幫助你活出幸福的人生,道理如出一轍。

總之把錢花在大家都會花的地方,沒有什麼特別意義,不妨可以思考看看,那些事物是大家都在花的錢?

5.為了錢做不喜歡的事,你也不會變得富有

為了消除工作所帶來的壓力,往往需要將金錢多花在不知所謂的地方,例如健康引起的問題、或者報復性消費,無限輪迴循環。

相反若能掌握生活上的基本費用,在沒有壓力下,能更多時間投入自己喜愛的事物上不是很好嗎?

何況,若是為了追求賺取金錢而讓自己每天都不快樂,那麼這些金錢也無法為你帶來內心的富足。

參考:來一場「迷你退休」👨‍⚕️英國醫生尋找快樂與人生意義

6.想提升自由度,就從降低居住成本開始

過高的固定支出會產生生活困頓感,住房成本降低就等同於變相提升薪資。

一旦沒有可自由使用的金錢,心就會逐漸凋零。每個月降低下來的房租房貸成本,就可以再投入有興趣的事物上。

7.擁有已非主流,獨特性才是

《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》書中提到:「多一隻羊,就有多一隻羊的煩惱。」虛榮心是變動成本,想被認同的慾望是永無止盡的,擁有新物品的滿足效應極低,而且還有維持的相關費用產生。

削減為了擁有的費用,提高自由使用的體驗,生活將變得非常輕鬆。

當然出現無論如何你都想花費的東西,完全沒有猶豫的念頭,買下去就對了,若能因此確實感到幸福,也能夠提升你的獨特性體驗。

8.就算薪資低,只要你滿意也很好

如何運用金錢來感到幸福,取決於自己的心態。

如果對你而言,能開心做自己想要的事,工作也輕鬆,還有錢拿,有何不可?賺多賺少取決於怎麼想而已。

9.與其存錢等退休,不如現在就花掉

很多人都這麼想,等我退休了以後,我就要開始OOO,這樣一點意義也沒有。

人生這麼短卻將大把的時間都花在忍耐上,何況同樣的20萬在20~30歲的花費感受與50~60歲是完全不一樣的, 需要把體力或者健康給考量進去。

參考影片:美國退休大叔的告白

20幾歲的花費會成為你一輩子的獨特養分。同樣20萬,對老爺爺來說可能可以玩歐洲兩個國家,20幾歲的年輕人可能就獨旅超過5個以上的國家了。

金錢的價值也會隨著每年愈變愈低。 所以,若你有心動,現在做,就是最好的

與其為了將來不知哪一天會用到的金錢,不如享受當下的每一天,才是有餘裕的生活。 (參考電影:真愛每一天)

金錢就是要趁年輕使用愈有價值,在當下花所能花的,去做只有現在能做的事情,就是最奢侈豐盛的金錢花費法

10.比起思考做喜歡的事,不如先不做討厭的事

放棄是看起來沒用,但實際很強的手段,我們的煩惱通常就來自想對「無可奈何」的事來做些什麼,從個人幸福度來說,懂得適時放棄比較好。

遠離討厭的事物,日子一天比一天更輕鬆。如果被束縛著非得要依靠某個東西來賺錢,那麼內心就更痛苦了。

例如在職場中,心中隨時抱持著「隨時都能不幹」的意識,反而能讓你內心更加輕鬆,覺得:好啦再做一下也無妨。記得要保有撤退的意識

11.自己的遊戲,看別人的攻略也無法破關

當你覺得自己「應該」、「不得不」做什麼的時候,你的遊戲瞬間就變得無趣了。印度哲學導師薩古魯也說:「玩樂才是最負責的生活態度。

人生遊戲並不是在比輸贏,不需要跟他人比較。

在排名戰爭中,只有第一名的人才會幸福,所以不如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。 納瓦爾寶典書中也說:「在「做自己」這件事上,沒有人可以贏得過你。」

12.多數人都信仰「普通教」

作者認為:多數人都在做一樣的事情,而我不跟人比較,所以就不活在哪一種標準中,因此完全沒有被打分數的感受。

我們從小就被迫吟唱所謂「目標」的咒語。 大家都在設立差不多的目標,找到穩定的工作、存錢買車買房。

如果你信仰普通教,追尋跟大家都做差不多的事,沒有自己的生活信仰,就麼就只能用他們的標準:以「擁有」哪些東西來證明自己。

用年收入高低、有沒有伴侶、有沒有房、有沒有車來判定人生的幸福程度,就跟古代人炫耀自己養了幾頭牛一樣。


總結:本書真的很有趣,希望大家原本是認為「活著就必須勉強自己做討厭的事」,能夠產生原來人生或許也可以這樣過~ 推薦給你們。

討厭的事,隨時都可以不做!~你還是能活得很好!祝福~

#不做討厭的事,也能活得很好
#中島太一
#方智出版
#圓神出版‧書是活的

You may also like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