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閱讀筆記】【現代金錢的謎團!你想為誰賺錢?】

隱.Mr

《你想為誰賺錢》榮登日本亞馬遜暢銷總榜TOP1,熱賣25萬冊,作者田內學,在日本致力推廣金錢教育,試圖分享長久以來存在主流社會的金錢迷思與恐懼感。

書中以國中生優斗做為主角,巧遇在銀行上班的女子七海,接著一起拜訪古老洋房主人的故事。

帶著讀者用探索生活反思的形式,呈現對於金錢獨有的思想,閱讀起來輕鬆,不會有滿滿的制式感,還能帶來很多啟發。

我很喜歡書標所寫的,「你怎麼思考金錢的方式,就決定生活怎樣的未來」。接著就一起來看看書中幾個我也深受啟發的觀念:

▌1.金錢本身不具備價值

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出很有趣的觀點,貨幣之所以被認為重要,是因為自古國家稅金制度把貨幣媒介作為強制徵收的手段,因此迫使了平民有必須使用這類貨幣的必要需求。 如果徵收稅金或交易的型態改變了,其實貨幣就真的只是一張紙,一無所用。

這也是區塊鏈比特幣去中心化的應用,一直有它的話題性。

書中舉了有趣的例子,想像一個小家庭,如果爸爸在家裡發行了兌換券,然後規定家中只能用兌換券來交換晚餐。獲取方式為做家事,並根據難度分配不同張數兌換券,此時兌換券就變成是生活的必需品,家庭的事務運轉也就自動形成了,就像是國家與社會制度一樣。

▌2.真正解決問題的不是金錢

真正創造價值的是那些從事生產或創造的人們,而不是紙幣(兌換券)

金錢就是一種交換的媒介。當你今天擁有許多紙幣,來到空無一人的城市中,紙幣是沒有用途的。如果你帶著大把的紙幣,卻沒有人願意提供你服務,有再多大把的紙幣也是沒用的。如果今天在撒哈拉沙漠迷路了3天,再多金錢也買不到一瓶礦泉水。

所以真正解決問題的不是金錢(兌換券),其實是背後的人們。

我們可能曾經以為花錢就可以解決問題,其實我們是用金錢這個媒介,來請”別人”解決自己無法解決或不想做的事情。

人是互相交換的關鍵,因此以為付錢就是老大的觀念是偏離的觀念,今天只要店家不願意為你服務,再多的金錢也沒用。

人遠比紙幣來得更重要,真正有價值的是我們願意互相提供技能、交換能量,可惜社會現在過度追求金錢數字的積累增加當作自我價值感的認同。

如果我們能把自我價值感與金錢本身抽離開來,那麼也就做到了覺察金錢本質的一大步了。

▌3.所有人都瘋狂一起存錢是沒有用的

金錢沒有流動是沒有意義的。台灣在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化社會,意即65歲以上人口,占總人口數已經達20%,每5個人就有一個是65歲以上。根據國發會的人口白皮書,總人口會一路降低至2070年剩下約1500萬人,等於台灣未來45年會減少了800萬人。

在未來光靠紙幣是沒有辦法解決生產力與服務空缺的問題,此時就算你有錢,也難以買到服務,或者因為服務稀缺而價格大幅提升。

而當Ai與智能服務機器人普及大眾化以後,其實也不必過度擔憂金錢了。

金錢誕生的本質應該是讓眾人更容易合作,獲得幸福感才對,然而現代國家是被GDP經濟數字所綁架的社會,過度追求數字會忘了原本的目的,錯失人與人之間的連結。

▌4.所有的錢只是在不同口袋之間移動

所有的金錢都只是在移動而已,總額其實沒有增加或減少,像是大家原本都認為錢會生錢,然而所謂利息、或股票股息並不是額外增加的,而是移動過來給你的。

銀行將存戶的的現金撥一部分作為利息給你,企業獲利是因為創造了價值,金錢移動到公司,公司再撥一部分移動到你的口袋。 所有的金錢就只是在不斷流動而已。

金錢其實沒辦法直接變成商品,你眼前的手機,背後是由無數天然資源與人們所共同生產創造出來的。

▌5.未來願景:贈與分享的社會

未來AI能夠消除許多重複性工作,出現無人駕駛汽車、居家看護機器人、家事服務..等等,只要人們願意,社會成果就能共享,讓所有人民都能達到基本的食衣住行育樂需求…從事更有創造性的工作,未來社會就是由我們自己所形塑而成的。

我們工作就不是為了賺錢,而是擴大我們服務的範圍,從事我們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物。

最後,書的結尾故事,聽說也讓很多讀者感動落淚,究竟是為什麼呢?待您慢慢品嘗探索,好書分享給大家,謝謝閱讀。

You may also like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