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youtuber老高分享了一部影片:找到你的人生之路,這一期你應該多看幾遍,引起眾多討論。 而影片所介紹的內容,正是圍繞著一本書:《發現你的天職》 (台灣書名)。
作者八木仁平是一位日本部落客,他畢業於早稻田大學,曾在便利商店想輕鬆賺錢打工,原本以為很簡單的工作內容,反應慢的他一直跟不上速度,他發現他無法重複太既定流程的工作,還有需要不斷回應很多客人講話,讓他感到非常疲累…結果不到三個月就被老闆炒魷魚…
卻也意外開啟了他撰寫文章經營部落格的故事… , 才短短一年多的時間,他透過網路社群就賺取了每月超過100萬日圓(約22萬台幣)的收入, 但同時也讓他陷入了憂鬱症…!? 究竟是為什麼呢?
為什麼分享 這本書?
本書並不是勵志書,而是八木仁平曾在人生與工作賺錢上的迷惘,最終一步步探索出他最擅長的事情-一套名為「自我理解術」的能力,他發展出一套非常有實用系統而且可跟隨練習的流程架構。 書中傳遞的內容簡單易理解,文字風格也相當平易真誠。
過去我也看過不少關於尋找天賦相關的書籍,而這本書肯定是我心目中會最想推薦給朋友閱讀,關於探索天賦一本書, 讓我們一起發現你的天職,踏上我們的人生之路。
活出自我究竟如何定義?
我們常聽別人講說活出自我,但其實一般人都感到模糊,活出自我是什麼意思?當我們能夠試著將字詞定義清楚、如何踏上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會愈發清晰。本書所要強調的自我理解術,理解自己就從三大支柱架構開始:
1.喜歡的事 (熱情的領域)
2.擅長的事 (擅長的才華)
3.重視的事 (重視價值觀)
發現天職的黃金圈
唯有三者的交集圈,才會是你「真心」想做的事。
如果以賽門的黃金圈理論,剛好可構成: 三個圈WHY、HOW、WHAT
只有滿足三個條件,才能真心感到「阿!這才是我想做的事。」
在《神說了什麼》這本書中作者尼爾提到過一個概念: Doing 與Being 。
雖然當你做擅長的事情時,這只能說是Doing,是一種行為。
然而如果你忽略了背後所支持你的價值觀,例如你可能想要的是自由感或者支持你的信仰),你可能就會感到矛盾或挫折痛苦。
因為能用符合你價值觀的信念去生活著,才是Being,是一種狀態。 而我們可以選擇每天都進入活出這樣的狀態。
因此我們「工作的目的」其實就藏在了第三點:重視的事(價值觀)WHY。
也就是我們希望自己甚至是周遭的人,能變成什麼樣的人生狀態?
當我們邁向真心想做的事後,所有的知識或技能都可以是讓我們慢慢去學會的。
作者八木仁平舉自己的例子
對他而言~
喜歡的事:幫助自我理解的事物
擅長的事:有系統性的傳遞知識
重視的事:希望他人也能追求自己的夢想
而光三項就能創造出多樣化的組合火花,同樣是自我理解術(what),當你擅長的才華方式不一樣,就能用不一樣的才華或創造(How),來呈現出你的自我理解方式。 例如作者是運用擅長系統性寫文章來經營部落格,或許妳是擅長傾聽別人的心聲,變成療育諮商師。
或者如果你觸覺能力敏感,變成按摩治療師呢? 我想到2021年由公視所拍攝的《四樓的天堂》,敘述位於老舊公寓四樓的私人推拿所,推拿師黃天意透過中醫推拿來療育人心的故事。很推薦一看。
透過這招,也能讓妳在找工作或轉職更有方向性,例如~
喜歡的事:我為什麼選這個產業?
擅長的事:在這份工作內容,我能如何去發揮我擅長的才華?
重視的事:為什麼是在這間公司?妳是否能認同公司領導的文化理念?
關於發現天職的誤解?
當我們在尋找自己可以做什麼事的時候,也可能會產生很多半知半解的迷惑觀念,例如:
1.必須依靠興趣活下去?
作者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,就是依照上面所說的三大支柱來看,我們會重新理解,其實「喜歡的事」充其量是用來實現妳工作目的其中一種領域而已。
因為我們喜歡的事物可以很多呀~ 因此我們的目的並不是直接將喜歡的事變成工作,因為如果忽略了你是否有相對的擅長才華How、或是重視的理念Why,是很容易失敗收場的。
我的觀察是,現在普遍年輕朋友不容易發現自己真心想做的事,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通常只會聽到成功的名人說道:跟隨妳的熱情、做妳喜愛的事。
這樣說固然沒錯,但其實只觸碰到黃金圈裡的其中一個圈圈What-也就是你喜歡的領域,然而還缺乏了是否能結合自己的How(才華)以及Why(信念)。
江振誠André的故事
舉個例子,曾在新加坡開設法式餐廳,榮獲米其林二星的主廚-江振誠André,小時候其實也沒特別的志向,會踏上料理之路,是在他小時候,媽媽總會跟他在餐桌上玩遊戲,猜猜料理中的調理配方,漸漸的發現他好像很擅長(How),甚至能贏過媽媽,因此愈來愈有成就感。 然而她高中選系的時候,其實他對美術與英文也有一定的喜歡(What),最終選系當天他還是選了餐飲科(what)。
當時的選擇是結合了what 與how,讓他不覺得辛苦一路在國外磨練。最終能在新加坡發揚光大再回到台灣開設RAW的原因,正是他找到了自己的Why:重視的事-也就是André獨創的八角哲學。 對江振誠如何找到人生道路的故事?有興趣可以參考《初心》這本書以及Netflix的紀錄片。
因此八木仁平強調,關鍵在「尋找自己喜歡的事」what之前,一定要先找到「擅長的事」How。會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通常就是搞錯了上面的順序。 但若你是要找到「真心」想做的事情就要再搭配上「重視的事」Why。 希望大家能理解這三者個關聯。
這樣才能擺脫沒辦法「讓興趣變成工作」的大哉問~
2.想做的事沒辦法變成工作?
當我們再思考要做什麼的時候,不要馬上就想著要怎麼直接賺錢變成工作。
作者提到不要一開始就把怎麼實踐想得太複雜:要不要學寫程式、要不要經營youtube頻道、要不要寫寫部落格、要不要自行創業?… 這些事都是等「找到真心想做」的事情再來運用現有資源就可以。
先決定好妳的目的地:重視的事+擅長的事+喜歡的事,再來決定要搭乘什麼樣的交通工具,如何實踐的手段也會慢慢地在你眼前浮現,適合別人的創作方式或平台,並不一定就適合妳自己。
只要能帶著自我認知地去運用妳「擅長的事」(How),那麼妳自然會有很多領域都能變成你工作的自信心。接著再戴上妳的WHY重視的事,來調整不同的實踐方式就可以了。
希望妳在探索的整個過程像遊戲一樣愉悅有樂趣的,而不會充滿想急著如何賺錢的焦慮感。 通常金錢這個資源會在你愈來愈清晰自己,活出自我狀態的過程中,隨之流動而來的附加價值。
3.必須要先能造福人群
我想到作家寶儀在《人生最大的成就,是成為你自己》的一段故事,有一次她第一次會見西藏的大寶法王時,她刻意性地詢問法王說:「請問我能為你做什麼呢?」 大寶法王卻溫柔有智慧地說:
「做好你自己就好了。」
事實上,愈是想對別人有所貢獻,就愈需要先找到自己想做的事。
根據你的價值觀所從事的事物,動機將永不衰退。
作者說:「只有做著連自己不會生膩的事,以思考為自己和他人都能創造出價值,才能成為你的天職永動機。」
當我們先決定好了價值觀(Why),再來為符合這樣重視的事訂立目標,而實踐的手段都可以在過程中做彈性的調整。
記得目標並不等於你的價值觀,重視的事(WHY)才是指引你的北極星。目標只是讓你當旅途中的檢查站。
後記:
看到這邊,你可能會想說那我到底要如何找到三大支柱呢?:如何找到重視的事、擅長的事、如何找到喜歡的領域?
別擔心,作者在書中,都有獨立的章節來引導著讀者一步步練習,就讓大家去跟著書中與自我對話吧!
這些練習並不是問一個很大方向的問題,而是透過三大支柱組合式的運用與舉例來引領讀者。這個自我探索的過程唯有找時間讓自己靜下心來練習。
最後祝福大家都能一起踏上發現天職之旅,找到你的人生道路。
如果你有任何疑惑,歡迎底下留言或來信與我聯繫聊聊唷。
-隱居練習生